当背篓遇上网球,会擦出怎样的火花?
近日,一名背着背篓上赛场夺冠的网球少年“出圈”,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不小的轰动。
从不知网球为何物,到多次摘金夺银,其成名背后,既有自身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拼搏,也离不开教练团队的慧眼识珠和因材施教,更是新时代各方关怀帮助下大山孩子拥有更多人生出彩机会的缩影。
“背篓少年”一战成名
最近,王发火了。
除了夺冠,还因为一组身背背篓上赛场的照片。
8月底,在广州举行的2022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上,一位身背背篓的14岁佤族少年成为黑马,夺得U14组男单冠军。这名来自云南沧源县大山深处的男孩,皮肤黝黑、笑容憨厚,背篓里放着一副心爱的球拍,行走在赛场上,眼里有光,被网友亲切地称为“背篓网球少年”。
“真没想到就这么火了,其实队友里还有比我更厉害的。”王发说。他一周只能用一次手机,几天后才听说自己火了。
说起背篓,王发笑了:“这个东西在我们家乡很常见。我感觉我背起来也特别合适!”
实际上,王发有自己的网球包,不过当天在赛场上,一个老乡特意将带来的竹编小背篓送给他。
“好久没回家了!”王发觉得亲切,干脆把背篓背在身上,装球拍、毛巾等。
摄影师李建艺给他拍了一组照片。后来,“网球背篓少年”引发媒体广泛关注,火爆全网。
王发接触背篓比网球早多了。他出生在临沧市沧源县一个边境村寨的农民家庭。幼儿时,爸妈会用背篓背着他上山下地干农活。8岁以前,王发的世界里没有出现过网球,就连听也没听过。
直到有一天,王发就读的勐董镇中心完小,来了一个健硕高大的网球教练,就是如今带着他驰骋各个赛场的张晓洪。当年,有多年执教经历的张晓洪,想在大山里挑一批学网球的好苗子。
那是2016年,王发8岁,读二年级。当时,张晓洪让他跑圈、扔球,测试空间感和协调能力。鬼灵精怪的王发表现突出,一场测试下来几个项目都得了优秀。
张晓洪在沧源县挑了10个孩子学网球,包括王发。没过两年,他们就在云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,一举夺得6枚金牌。而在2020年于昆明安宁市举办的中国网球巡回赛测试赛上,12岁的王发因为球风硬朗而崭露头角。
当时,担任中巡赛官方摄影师的李建艺,在扫场包養網拍摄时听到一句呐喊“Come on!”循声而去,一个身材瘦小、皮肤黝黑的男孩正在进行单打比赛。“个子小但跳得很高,一下子就把我惊住了!”李建艺俯下身,给王发拍了一组镜头。
“那一次拍了很多选手,唯独记住了这张面孔。这孩子身上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特质吸引着我。”李建艺说。
最近这次夺冠之前,王发还在成都等地参加了3场比赛,其中一场青少年赛,两场成人赛。“打成人赛是为了锻炼,包養網 花園打青少年赛我们是直接奔着冠军去的。”负责带队的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总教练张晓洪说。
在青少年赛上,本来有望取得好成绩的王发,遗憾止步8强。而在另外两场成人赛上,年龄最小的王发最终进了16强。“王发属于典型的竞赛型选手,遇强则强!”张晓洪评价。
在广州夺冠当晚,作为奖励,教练请王发和队员们吃了一顿海鲜大餐。第二天,他们便赶赴河北廊坊的训练基地,投入到紧张的训练备赛当中。“后面在天津和北京还有比赛,孩子们不敢耽误!”
训练条件简陋
赢球赢来赞助
9月15日,王发跟着教练来到浙江东阳,准备和当初赞助训练基地的一个体育器材老板打一场友谊赛,切磋球技。
这是他们两年前的约定。2020年在昆明安宁市举办的一场比赛上,因为没有年龄限制,王发和这位名叫王育喜的“忘年交”球友分在一个小组。从身高和力量上来看,王育喜感觉自己胜算更大,可王发以6:2将他淘汰。
“真是没想到,这么一个小不点居然把我打败了。”彼时王育喜接触网球已近10年。打完比赛在去大理旅游途中,他越想越不服气,得知王发来自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,便提前结束行程赶到昆明一探究竟。
到达现场,王育喜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:出现裂缝的球场、打到起毛的网球、断了线的球拍……一堵80多米长的墙前,10多个男孩女孩一线排开,正对着墙练网球。一墙之隔,是几个集装箱改造成的宿舍,那是教练和孩子们住的地方。
那天,王育喜深受触动,当场决定赞助球拍、网球、网球车等一批孩子们急需的网球用品。仅网球,他就一次性赞助了50箱,孩子们直到今年3月才用完。
“如果王发没赢下那场球,就没有后面的赞助了。”张晓洪说。
记者实地探访看到,这片训练场地位于昆明市西山区的一个小区内,占地最大的就是孩子们日常训练的球场。球场边上就是一排集装箱,分别改造成了办公室、宿舍和饭堂,旁边还有一个小健身房。
虽然条件简陋,但网球少年们的梦想在这里生长。
“每天推开门就能打球!”王发说。有时候为了少洗衣服,男孩子对打时干脆光着膀子。
教练徐姣叶介绍,近两年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,训练场地条件有所改善。孩子们本可以住到条件更好的宿舍,但他们一致选择,继续住训练场边的集装箱宿舍,方便训练。
练网球最费鞋子,尤其是男生。张晓洪说,王发从8岁打球到现在,一共穿坏了54双鞋。
其次是网球拍拍线。“一两天下来,拍线就断了。”徐姣叶说,刚开始教练会负责接拍线,后来随着断拍线的频率越来越高,他们就手把手教会孩子们,让他们自己上手。
训练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。孩子们日常很节省,球鞋穿到不能再穿了才换,网球要磨得光秃秃了才换新的。到了外出打比赛时,孩子们个个都很开心,因为可以领到一副新球拍。
2016年后,俱乐部资助的孩子越来越多,场地受限越来越突出。一些自费带孩子来学网球的家长不干了,纷纷退出,导致俱乐部经费一度紧张,教练也走了好几个。
俱乐部面临2014年创办以来的最大危机。
2017年,为维持俱乐部正常运转,尤其是保障这批大山孩子的日常训练和生活,平时很喜欢车的张晓洪不得不卖掉自己的3辆车,勉强挺过两年。
好在孩子们都很争气,在有限的训练条件下包養網还打出了好成绩。如今,他们在廊坊有了第二个训练基地,球场也增加到12片,再也不用排着队练球了。
7个佤族孩子
6个拿过冠军
这几年,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在业内有了一定名气。当初挑中的10个佤族孩子,因各种原因离队3个,剩下7个有6个拿过各个类别的全国冠军。
在2020年全国青少年网球积分排名系列赛上,总积分前4名中,有3名来自这个俱乐部。其中,和王发同一批被选中的佤族女孩李娇,更是在耐克杯青少年网球巡回赛上夺得女单和女双“双冠王”,总积分升至第一。
这份成绩来之不易,但也在张晓洪的意料之中。
“这个底气还是有的!”有时候,张晓洪带着一群小孩奔赴各个城市打比赛,被人形象地比喻为“一头大象领着一群小象”。
从大山深处走来,到夺得全国冠军,这些孩子们的网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
刚开始,孩子们的父母没见过网球,更不知道它能为家庭带来什么。张晓洪只好给他们展示手机里保存的球员和奖杯的照片,加上学校老师帮忙做工作,才打消了家长的顾虑。
“孩子们我会照顾好,你们不放心随时来昆明找我。”张晓洪言辞恳切地保证,给家长们留下了联系电话和地址。就这样,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,来到离家几百公里的省城昆明。
初到一个陌生环境,孩子们欣喜又好奇,可没过几天,就哭着闹着找爸妈。张晓洪带着他们来到商场采购零食和玩具,才算哄好。接下来的几个月,孩子们像玩游戏一样开始接触网球,慢慢从排斥到感兴趣。
却不料,第一年回家过春节后,10个孩子一个都不愿意来了。“把我急得啊!”张晓洪只好赶回去一个一个做工作,最终有7人归队。
“不能强迫孩子们喜欢上一样东西。只有他们发自内心热爱,才会不计成本地去追求去付出。”张晓洪说,基于这样的培训理念,多半孩子不到一年时间就主动融入这个有些好玩的“网球世界”,享受网球带给他们的乐趣。
刚到昆明那一年,大部分家长觉得不放心,还会包養網心得定期来看看孩子。到了第二年,一些家长没啥牵挂就干脆不来了,只是偶尔打个电话联系下。
每天6点不到,孩子们就自发起床来到球场训练,开始打墙、体能、速度等常规科目。有时候,一天下来,训练时间长达10个小时。因为长时间挥拍,王发的手上还长了一层茧。
可他并不在意,甚至还觉得自己不够努力。尤其是2020年见到网球大咖李娜后,王发变得更加刻苦,常常给自包養己加练。也正是那一年,他凭借一个冠军奖杯领到了教练奖励的一部手机。
这是张晓洪培训理念的一个体现。“谁拿了冠亚军,我就奖励一部手机。”张晓洪说,没想到几年下来,孩子们都实现了这个愿望。但有个前提,玩手机的时间严格限制在周末的一个小时内。
除了网球,教练团队还引导孩子们学习文化课,根据个人爱好给他们报古筝、书法等兴趣班。“网球只是一部分,我希望他们能有人生的更多可能性。”张晓洪说。
“我想培养出一名世界级选手”
为什么要到大山里去挑选打网球的苗子?这和张晓洪10多年前的一场自驾游经历有关。
当时,张晓洪驱车前往迪庆州德钦县旅游,入住当地一个村民家里。次日清晨,他跟着主人家一个差不多8岁的小男孩爬山,快要登顶时发现手机没电,只好让小家伙回家帮忙取一下充电宝。
让张晓洪没想到的是,耗费他近一个小时的路程,小男孩仅仅用了20多分钟。“这脚力和体能也太好了!打网球太合适不过了!”张晓洪感叹,“这些偏远山区,出门就是山路,孩子们走惯了,自然耐力好。”
从那以后,张晓洪就一门心思想去大山深处选一批学网球的好苗子。
“训练是枯燥的,要沉得下心,吃得了苦!”从教20多年来,张晓洪尤其看重大山孩子身上的淳朴、拼劲和韧性。而网球,有可能是改变他们命运的一次机会。
为了减轻家长负担,张晓洪对于这些大山孩子,不收一分学费。
干了半辈子网球培训的张晓洪,一直有个夙愿:培养出世界级网球选手!他最终把希望放在了这群最初并不被看好,但又不断给他带来希望的大山孩子身上。王发算一个,李娇算一个,还有肖专、白思程……
即便满怀期待,张晓洪也从不往孩子们身上施加压力。“拿奖了,要奖励,但不许沾沾自喜;打砸了,也不能一顿臭骂。”张晓洪坦言,孩子们走下赛场后的“黄金10分钟”尤为重要,教练要充分利用好。
“王发爱玩枪,李娇喜欢好看的网球裙……”常年跟孩子们同吃同住,他们的喜怒哀乐,张晓洪了然于心。在比赛心态上,张晓洪更是丝毫不敢马虎。“李娇觉得有压力,不想教练在场下观赛,所以她不邀请的话,我从来不会去现场。”
如今,跟着张晓洪学网球的大山孩子已有20多个,除了佤族,还有汉族、纳西族等多个民族。“这就要求教练因材施教,找到最适合每个孩子的训练方法,释放他们的天赋和潜力。”他说。
(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严勇、王安浩维)